【青年交流】“一带一路”内蒙古地理文化融合交流团(下)


大召寺

青年团队前往内蒙古大召寺参观学习,开启了一场文化和历史的探索之旅。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市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庙,拥有丰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。

寺内的金佛、镀金铜像、木雕等艺术珍品,让青年们深刻感受到内蒙古地区佛教文化的魅力。导游还详细介绍了大召寺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内蒙古佛教中的地位,使青年们对这片土地的宗教信仰与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具手工制作

在内蒙古的文化交流活动中,香港青年有幸亲身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皮具制作工艺。这次他们学习使用热笔在皮具上烫画,体验到了这项古老技艺的精妙与魅力。

在工艺师傅的指导下,青年们小心翼翼地握着热笔,在皮革表面描绘图案。每一次划动都需要集中注意力,既要保持稳定的手势,又要掌握适当的力度,确保烫出的线条清晰且层次分明。随着热笔在皮革上的缓慢移动,一幅幅充满蒙古风情的图案逐渐呈现在皮具上。

内蒙古大学博物馆

博物馆内收藏了丰富的民族文物,展示了内蒙古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、文化和生活方式。

在参观过程中,青年们被馆内展出的传统服饰、乐器、工艺品深深吸引。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各民族的起源、发展及其独特的风俗习惯,使青年们对内蒙古地区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内蒙古博物馆

在内蒙古学习之旅的最后一天,香港青年来到内蒙古博物馆,参观了航天和恐龙主题展区,展开了一次充满科学与历史魅力的探索。

在航天展区,青年们了解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,从早期的火箭研发到如今的太空探索,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成就。他们近距离观察了航天器模型及相关设备,对航天科技的复杂性和前沿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到。

随后,青年们参观了恐龙展区,馆内展出了大量来自内蒙古地区的恐龙化石。通过生动的展览,青年们了解了恐龙的演化历程、种类和生活习性。他们亲眼目睹了庞大的恐龙骨架,感受到了远古时代生物的壮观与神秘。

李伦琳 团友感想

参加“一带一路”内蒙古地理文化融合交流团的经历,是一次心灵和视野的双重洗礼。在这次旅程中,我们穿越了广阔的大青山草原,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和生命的坚韧。草原上的牧歌与牛羊成群的景象,让人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。

在乌兰哈达火山,我们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火山的壮观景象让人对大自然的力量肃然起敬。哈素海湿地公园的宁静与美丽,让我们领略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,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。

沙漠科技馆的参观,让我们对沙漠的治理和利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,也让人们对沙漠整治的未来充满了期待。成吉思汗陵的庄严肃穆,让我们对这位伟大征服者的一生有了更深的认识,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。

大召寺的宁静与祥和,让人心灵得到了净化,佛教文化的深邃在这里得到了体现。最后,内蒙古博物院的丰富藏品,让我们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,每一件展品都讲述了一个故事,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。

这次交流团不仅是一次地理的旅行,更是一次文化的探索。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文化融合的力量,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所能激发的无限可能。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,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,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。

程炘键 团友感想

在那遥远而辽阔的内蒙古,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与升华。一望无际的草原,如同天地间铺展的翠绿绸缎,与荒无人烟的瀚海沙漠交织成一幅幅壮丽画卷,它们不仅是我对这片土地最初想象的呈现,也是内心深处那份自由与旷达的憧憬。

初离家的忐忑,在青城夜色的温柔中渐渐消散。晨曦初照,将军衙署的庄严肃穆与宏大,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。这座建筑于清代落成,是当时管辖西北边疆的办公厅,采用五进院的设计,规模之大,让我领悟到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智慧与平衡。

草原,是我无比向往的地方,渴望在那里释放所有的束缚,与天地共同呼吸。乘坐汽车穿越连绵的山脉和平原,沿着蜿蜒的县道盘旋而上,草原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铺设的绿色绒毯,缓缓地在眼前铺展开来,令人心旷神怡。那一刻,我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低语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敬畏。风力发电机组在碧草间矗立,是现代文明与自然美景的和谐共生。蒙古族牧民的热情接待,更让我深入了解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。夜晚降临,草原恢复了它的宁静与空旷,月圆之夜,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明月,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与安宁。

夏日炎炎,内蒙古的阳光虽烈,却因低湿度的气候而显得尤为宜人。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,让我亲身体验到了地球内部的愤怒与太阳的炽热交织出的独特景观,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变得生动具体。火山栈道上远眺,群山温婉起伏,裸露的岩石与稀疏的植被共同绘就了一幅原始而壮美的画卷。

哈素海,这片黄河遗留的明珠,如同塞外的西湖,静谧而深邃。站在水边,望着随风摇曳的芦苇丛,我仿佛能穿越时空,感受到古人流放塞外的思乡之情。风,带着几分凉意,轻轻拂过面颊,也带走了我的思绪,飘向那遥远的家乡。

从博物馆的深邃到沙漠的浩瀚,内蒙古的多元地貌让我惊叹不已。沙漠的壮丽与苍凉,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展现,更是人类与自然抗争、共生的见证。在这里,我更加珍惜每一片绿意,让我意识到每一寸绿林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,对国家的沙漠化防治工程充满了敬意与感激。

此外,这次旅行还让我见证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巨大成功。将自然风光转化为旅游资源,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更让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焕发了新的生机。包头的钢铁之城,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,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。

从香港的繁华到内蒙古的辽阔,这一路的转变让我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开朗与豁达。我意识到,人生就像一场旅行,总会有未知的风景等待我们去探索,适时地放慢脚步,调整心态,才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每一个挑战与机遇。

“马蹄千里映青峦,驼行炎漠远沙川。”这不仅是我对内蒙古风光的描绘,更是对我这次旅行心境的真实写照。在此,我不仅领略了自然之美,更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悟。我学会了倾听、学会了尊重、学会了独立,更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价值。

陈婉羲 团友感想

这次能够参加“一带一路”内蒙古地理文化融合交流团。通过面对面的交流,参访学习,能深入感受内蒙古的魅力,增进对该地区的理解和认知。这种实地交流学习的方式,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。在辉腾锡勒草原感受蒙古族欢迎礼节,能够深入理解内蒙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,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。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,学习蒙古族的传统,开阔了自己的视野,培养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。另外,也让我有机会参观沙漠科技馆了解内蒙古防沙治沙。有机会来到沙漠和沙漠科技馆,了解到全球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,而中国有着强大的科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内蒙古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点区域之一,在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合作、文化交流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作为第一次来到内蒙古的人,我对这次交流能感受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,也从中受益匪浅。

石敏意 团友感想

这次内蒙古交流团让我获益良多,对蒙古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。在七天的行程中,我们首先到达呼和浩特,参观了将军衙署,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。接下来,我们前往辉腾锡勒草原,体验了蒙古族的传统迎宾仪式,品尝了香浓的奶茶,聆听了马头琴的优美音乐。

第三天,我们登上了乌兰哈达火山,欣赏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质奇观。第四天,我们游览了哈素海湿地公园,饱览了大河与湖泊的英姿。在包钢工业园区,我们了解到了内蒙古钢铁工业的飞跃发展。同时了解到国家从衰败到如今繁荣昌盛的过程,令我越来越感叹和自豪自己国家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。

接下来,我们来到了沙漠科技馆,深入了解了治沙的重要性,并亲自体验了骑骆驼和滑沙的刺激。此外,我们还参观了成吉思汗陵,了解了这位蒙古帝国开国皇帝的传奇一生,也让我对他的认识更加深刻。

在最后几天,我们参观了大召寺,走访了塞上老街和通顺大街,感受到了草原都市独特的文化气息。我们还体验了传统皮具手工制作,并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院和奥威马文化生态旅游区,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相对于书本上的认识,这种能亲身感受异域文化,融入其中的难能可贵的经历,无疑是这次内蒙古之行最令人难忘的亮点。通过这个活动,我不仅开拓了视野,更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全新的认知和崭新的感受。

总的来说,这次交流团让我对内蒙古的自然风光、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,收获颇丰。这段经历也必将成为我难忘的回忆。